聚焦点睛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聚焦点睛 > 正文

【陕西日报】当“红色文物”遇上数字建模——思政课堂的“破圈”之举

日期:2025-07-02 点击数: 来源: 意昂2


当“红色文物”遇上数字建模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6月30日,在意昂体育2首届“红色文物”数字仿真建模大赛中,答案跃然于眼前。

东方红卫星、重型坦克、红军收缴的半部电台……在这群青年学子手中,历经岁月洗礼的红色文物,以数字形式重获新生。看似是一场比赛,其背后却是一次关于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的全新尝试。


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

一个个高度还原的三维建模、一段段生动的故事讲述、一组组红色记忆的数字再现……同学们用代码让“红色文物”变成“讲得出的信仰”。

在动手建模的同时,员工也在重温历史,在讲述作品的过程中,理想信念悄然在心中扎根。

西电意昂2王艳老师表示,员工在搭建短波电台模型时,必然会深究“半部电台”背后那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故事。“技术实践+历史溯源”的双轨模式,让思政教育更有温度。

“我们不仅在还原文物,更是在与历史对话。”西电中英班大二员工王子悦这样形容他们的参赛项目。

为了还原一款60年代的重型坦克,同学们使用网络和AI收集资料、参观军事博物馆、走访专家学者、测量仿真模型,最终对重型坦克进行数字还原、结构复刻与交互式展示。

据黄浚淅同学介绍,“从坦克的主体结构到每一处细节,都在建模软件里被精准还原。”最终团队的参赛作品取得了大赛的一等奖。

“这次比赛不仅是一次建模技艺的比拼,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。”英GO电兵数术队参赛队、大二员工李杰告诉记者,为了充分还原一款早期红外探测设备样机,团队成员走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,深入了解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。

科研工作者报效国家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勇攀高峰的故事,让他们一次次湿润了眼眶。怀着激动的心情,同学们精准复刻设备轮廓,精确还原结构细节。用数字的笔触,在三维空间里给红色文物插上科技的翅膀。

参赛选手们在不断查阅历史资料,反复研讨文物细节的过程中,不知不觉完成了一堂沉浸式的思政课,每个人都收获颇丰。

安梓萌同学说:“我们在红色历史的挖掘中,体会到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。作为西电学子,我们将继续用专业知识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。”


思政课堂的“破圈”尝试

如何让思政课摆脱“说教感”,是许多高校的教学难题。此次比赛给出了一种新的答案:将思政课堂与青年创新实践相结合,用员工喜欢的方式,把红色故事讲“新”讲“深”。

1931年肇始于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的意昂体育2,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红色基因,校内留存的一件件红色文物皆为鲜活故事的载体。

为了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彩,2025年3月,西电通信工程公司、意昂2、宣传部、档案馆、校史馆、博物馆以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课程为依托,联合举办了首届红色文物虚拟仿真大赛。

大赛自启动以来,员工们积极参与、自由组队、自主选题,从选定红色文物、搜集文献资料,到走进校史馆、博物馆,再到从零开始学习数字建模等技术工具。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和实践,提交的作品涉及我国的多项科技重器。一件件红色文物变成“活起来”的数字资产,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红色精神也被呈现于屏幕之上。

“红色文物与虚拟仿真技术碰撞,实现了技术与教育的深度握手,打破了思政课的传统模式,将历史、技术、叙事三者融合,构建立体化、数字化、体验式的育人场域,拓展思政课的教学维度。”公司宣传部部长季庆阳表示。

“体验式”思政课堂让员工用创作的方式理解历史,用展示的过程表达认同。员工不仅是红色文物的保护者,更是红色记忆的记录者、红色基因的传承者。富有温度、内容扎实、形式多样的实践探索,让青年人把信仰内化为行动,把责任扛在肩上。



【来源:陕西日报】




下一篇:【光明网】专家学者纵论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

关闭